bob随着疫情消散,马拉松开赛、CBA战火重燃、国际赛事也在观望着中国市场,准备蠢蠢欲动。而对于国内的赛事从业者来说,即是机会,也是挑战。在此关键的周期,笔者的朋友圈被一本名叫《赛事金矿》的新书刷屏。
如何规划、打造和商业化体育赛事?如何进行赛事的商业价值评估,洞察品牌和赞助商的核心诉求?在社会大背景下,体育赛事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?不论是行业小白,还是资深老炮,相信都能够从本书中得到启发。
2014年,魏江雷(Arthur)作为职业经理人来到新浪,开启了他的「体育生涯」。在新浪体育5年时间,他先后经历「巨头入场,体育版权遭遇哄抢」的疯狂;经历从「重金购买赛事版权」到「打造自主IP」的转型;也曾在规划3×3黄金联赛的路上,最终取得落地全国上百座城市,覆盖近10万选手的优异成绩。
站在亲历者视角,Arthur感受着体育世界的风云变幻。BOB彩票而他写下的《赛事金矿》,正是过去10年体育产业风云变幻的重要缩影。
他开创性提出十大「黄金定律」,其中的「赛事商业价值」模型,更是为赛事价值的评估明确了具体的测算维度。本书之外,ECO氪体和Arthur聊了聊从互联网变革、版权竞争、战略转型,到赛事、团队、商业化和对未来的思考。
2015年是赛事版权最为动荡的一年,下半年随着腾讯、乐视、苏宁等巨头的入局。对于当时的新浪体育来说,已然站在了决策的十字路口。是和互联网巨头们卷入赛事版权的内斗,还是要另辟蹊径打造自有的赛事。
彼时,新浪体育十分被动。那些曾让新浪体育引以为傲的「武器」,接二连三丢失。
此前,手握NBA、中超、英超、西甲等一手好牌,新浪体育形成版权视频编辑、BOB彩票内容建设、流量获取、视频广告变现的业务模式近10年。大客户中既有宝洁近1亿元的赛事直播贴片,也有几乎全球知名体育用品品牌的千万级投放。
能够让新浪地位稳如泰山,离不开新浪董事长曹国伟Charle(江湖人称 老查)的战略决策。
「我特别敬佩老查,是他开创了花钱购买赛事版权的先河,因为版权在手,新浪体育才做到了那时的如日中天。」Arthur说到:「后来,很多平台烧钱入局,当时的逻辑就变成购买赛事版权,吸引大众来看,但又不靠体育赚钱。」
互联网的经典比喻:「羊毛出在猪身上,狗来买单。」把顶级赛事作为流量入口,用户注册之后,通过广告、会员等方式赚钱。
但这个奇怪的逻辑,也就造成了一个幻象。在很多互联网巨头看来,体育是一个特别容易的事。大家比着花钱不就完了?但实际上,前期赛事版权的投入,和后来体育的价值产出不成正比,这也会为后续的发展埋下隐患。
高层会议上,老查问:「如果给你1亿,你打算买哪个版权?」Arthur不假思索地说:「都不买,还不如自己做赛事。」
按照当时的赛事版权价格,新浪体育没办法实现盈利。毕竟,一个市场化公司,不是政府单位、不是公益机构,更不是慈善机构。
就这样,那个最早上车、踩动油门的人,也成为了那个最早跳车的人。做不到烧钱买版权,平台应该怎么样做内容?2015年,互联网已经开始讲求「去中心化」,丰富UGC内容。
体育赛事,本身即内容,只不过这个「U」变成新浪体育自己。通过篮球拉动UGC内容生产,在赛事版权青黄不接的阶段,黄金联赛就此诞生。至于赛事IP的养成,以及黄金联赛的版权价值,没有人考虑过这些,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。
「2018年,除了黄金联赛,我们还举办了国际精英赛, FIBA三人篮球全球排名前十的队伍,我们邀请到了4支,还有国家队三人篮球教练组、球员到现场来观赛。当一场比赛能够汇聚这样的顶级球队,说明赛事一定非常精彩。」
那一年,赛事共有32支球队,其中包含俄罗斯、美国、蒙古、日本……9支国外队伍,外加黄金联赛总决赛23支队伍。如果赛事能够在一个国家覆盖10万以上参赛选手,那它就代表了地方的最高水平。值得一提的是,黄金联赛更是连续两年登上了CCTV5的舞台。
后来,年仅3岁的黄金联赛,以百万的赛事版权价格,卖给了拜因体育BeIN Sport。
这个价格,BOB彩票虽然和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国外赛事版权完全不在一个量级,但确是符合商业逻辑所取得的成绩。这件事背后的意义,更为重要。作为对比,即使作为北美四大联盟中的小弟,NBA至今也有近80年历史,而NBA的前40年,都是不盈利的。
因此,Arthur明确表示:「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体育赛事,是有机会弯道超车的。」
想要规划、打造和商业化体育赛事,实现弯道超车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体育赛事的成功,影响因素极多,天时地利人和,缺一不可。2015年,对于当时的新浪体育来说,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从「体育媒体」到「体育公司」的转变。
幸运的是,作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伊森(Eason)从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后,从事过赛事的组织工作。新浪的3人制篮球项目,就是从伊森加盟之后开始的。而黄金联赛的成长,也和整个赛事团队的成长步调一致。
自2015年黄金联赛创立以来,从9个城市开始,483支队伍参与并见证了黄金联赛诞生的坎坷。当时,三人制篮球的普及度远不及现在,很多人甚至连规则都搞不懂,一个「交球」就需要裁判反复和球员进行沟通。
球员不熟悉规则,不要紧;赛事团队在有限的条件下,无法做到提供最好的竞赛条件,BOB彩票官方网站不是问题。但对于一个赛事团队来说,除了吃苦耐劳这种最基本的要求,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,才是最关键的。
一些报道中,大家会把Arthur称作「门外汉」,原因在于他并非体育科班出身。但实际上,对于中国体育发展来说,跨领域专业人士却能够帮助行业在内部激发新的活力。
入行体育前,Arthur有着惠普前市场品牌总监、联想集团前副总裁的身份经历,是业内为数不多同时拥有国内和国际市场营销、经营管理背景的高管。作为跑步的爱好者,和当时联想集团跑步营销的项目负责人,既懂体育,又懂商业。
「书是一种很神奇的载体,你几乎能够找到任何你想了解的知识,各个领域的专家,学者、前辈、高手,穷尽一生的研究、经验和经历。」
就这样,他购买了国内和国外各种体育赛事和商业类书籍,潜心阅读。而这种习惯也对赛事团队的成长和发展,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「你说摸着石头过河也好,叫随心所欲也行。到2016年15个城市的时候,大家才逐渐有了概念,就是这个赛事应该怎么搞。赛程的编排、场地的规格等方方面面。」
边摸索、边研究,学习FIFB三人制篮球,补足这其中的差距。2017年,黄金联赛终于打磨出了一套完整的赛事手册,对每一个赛区的执行公司,进行系统的培训。
除了沉淀赛事手册,日常工作中,Arthur也有记录和总结的习惯,这也为他后续写下《赛事金矿》奠定了基础。2022年春节后,老魏写下14万字的内容。觉得时机差不多成熟,便打电话找到了湛庐文化的陈晓晖,和他商讨出书这件事。
湛庐的编辑老师,对这本书帮助很大。最早,Arthur是从叙事的角度按照「时间」还有「重要性」等级来写。但站在读者角度,可能就没办法完成从「时间」到「重要性」的跨越。为了方便大家阅读,后续才重新进行了梳理。
「大家在书中看到的十条“黄金定律”,也是后续提炼出来的。刚开始,我写的“赛事商业价值模型”太过复杂,用了很多计算方式和折算方法,还引入了一些其他概念。写得越复杂,大家越懵,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相对精简的版本。BOB彩票」
从赛事底层逻辑,商业运营模式,到赞助体系「三板斧」、赛事品牌「三化三道」,Arthur在《赛事金矿》中,可谓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记录了2015年-2019年期间,黄金联赛的成长过程。而在这其中,老魏对于传播、推广和商业化的思考,尤为深刻。
体育赛事注重线下,线上往往发力不足:「我见到一些赛事公司,辛辛苦苦做了六七年,但一直没什么声量,我和操盘手聊起传播,想让他们理解、接受不太容易。当大家不了解媒体资源、媒体价值的时候,就更不可能去主动获取。」
因此,对于操盘手来说,对赛事运营和商业化认知,以及资源的把控,都尤为重要。而这种资源,也不单指媒体资源。
「想办比赛,要是一个政府都不认识,一个品牌都不认识,一个媒体都不认识,你还非得干这个比赛。BOB彩票官方网站能不能干成?可以,可能是三年、五年、八年,这也要看运气好不好。」
如今,如果赛事策划者在不了解自身能力和资源的情况下,一头扎进来做比赛,风险是极大的。2014年国务院颁布「46号文件」后,很多其他领域的人要进来做体育。虽然体育是一个看似门槛很低,但成功门槛极高,且需要很长的周期。
「很多赛事不成功,我觉得跟活动本身没关系,还是跟操盘手有关。喜欢跑步,就能做跑步比赛了吗?喜欢喝牛奶,就能开养牛场吗?大家可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。如果操盘手本身没有对媒体传播的理解,其实是非常困难的。」
在体育赛事之外,借助媒体渠道来传播体育赛事,也是在推广运动本身。中国的三人篮球,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。但这其中仍然涉及到一个问题,何为「推广」?
「推广不能是关起门来打比赛,BOB彩票只有当一个比赛覆盖全国200-300个城市的时候,并且,大家每周都可以参与积分赛,我们叫做“广覆盖”和“高频”。当参与的篮球选手,呈现几何式数量的上升时,才是真正的去推广一项运动。」
黄金联赛时,除了成为优质的UGC内容,也增加了运动人口。观赏型的职业赛事和参与性的商业化赛事,分工不同,各有侧重。大家各司其职,而黄金联赛就是抱着这样的一个观念,一步一步做上来的,商业价值也此过程中稳步提升。
提到赛事的商业化,必然离不开品牌方和赞助商。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中,是否还会有品牌亲自下场去做体育赛事?体育赛事和品牌方的良好关系,应该是什么样的……也是众多赛事从业者们所关心的问题。
在此,Arthur提到了一本经典的书《鞋狗》。讲得就是耐克在美国尝试做自己的赛事,但经历10多年后,决定不再去做,或者说不去拥有任何一个体育赛事。因为,赛事的运营逻辑,和卖产品、做活动是不一样的。
「任何品牌,它想做的事情,都不是去推广赛事,而是利用赛事推广产品,站在体育赛事的角度,我们需要知道品牌的诉求到底是什么?是宣传品牌,还是发展线上和线下的渠道,最终形成销售。品牌提出需求,赛事满足诉求。」
「如果你和NBA合作过的公司进行合作,他们对你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。就像当年匹克对我们提得要求,对我们赛事团队提升非常大。当我们能够服务好匹克这样的品牌,再去磨合其他的品牌,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叫问题。」
因此,除了站在甲方和乙方的角度,在金钱和产品之外,和任何一个有过丰富体育营销经验的品牌合作,都有利于赛事公司和团队的发展。
疫情,是所有人都绕不开的线年,没有体育公司能独善其身。未来赛事公司会有什么样的发展?站在品牌的视角,又会有什么不同?
「如果赛事公司能够熬过来,我觉得要么是内部的组织结构非常灵活,他们能够顺应趋势做一些调整,要么就是储备殷实。我们说像商业地产,或者餐饮,你3年不赔个四五百万,好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餐饮的。」
中国太大了,有多少赛事公司有足够的家底,BOB彩票官方网站并不好说。但整体来看,和政府绑定紧密的赛事恢复速度较快。纯商业性质的体育赛事,恢复的速度还需要看赛事公司的回血状况,短期内不会井喷式爆发,回血后,才能够有进一步的发展。
「在接下来的1~2年,我认为很多有体育营销想法的品牌公司,可能会遇到没有精品商业赛事可投的情况,因此,优质的体育赛事将会成为市场中的稀缺资源。」市场对于优质体育赛事的需求,是永远存在,永远不变的。
Arthur认为:「当今做体育赛事的核心,一定是让更多人能够参与体育运动,最终达成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。这是目标,在你干好了之后,就会有品牌来赞助,这其实是一个过程。但如果做体育赛事的初心,就是为了卖出价格,那这个比赛可能走不远。」
通过体育赛事,让更多人爱上体育运动。在这个过程中,随着赛事参与人数越来越多,通过运动影响和改变的人越来越多,承载品牌推广的价值,出现赛事的商业价值,这也是顺理成章的。有本有末,本末不应该颠倒。
在《赛事金矿》这本书中,Arthur曾提到过一些美好的愿景,因为某些原因没能落地,对于赛事从业者来说,如何从理想和现实中找到平衡,是值得思考的。
「如果一件事,一年之内必须要干,那就变成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问题,便会计较很多的得与失。就像咱们说,把比赛落在长白山,在长白山打球。今天不打,我可以明天打,后天打。」
站在更远的时间维度,十年磨一剑,这些都不叫事。当做赛事的目标,是通过推广让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来,走到长白山,走到任何一个地方,仅仅是时间问题,不需要太多纠结。